快遞包裝浪費嚴重,未來智能算法受期待
- Category: 行業新聞
- Written by 耿秋林
- Hits: 5751
- 25 Oct
自2012年開始,“雙十一”已然成為大眾購物狂歡節,當日產生快件量一年比一年多。2017年將超過10億,這是國家郵政總局最新預測的今年“雙11”期間(11月11日至11月16日)全行業的快遞處理總量。面對海量快遞包裹,必將產生巨量包裝垃圾,而巨量包裹帶來的是資源浪費和環保壓力,快遞行業“綠色行動”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么,真的是這樣嗎?
菜鳥網絡高級算法專家胡浩源表示,快遞變“綠”要從源頭抓起:減少快遞包裝和相關材料使用量,即利用算法優化,幫助倉庫用更小的箱子裝下所有貨品。每當訂單生成的一瞬間,系統會自動計算出這個訂單需要多大箱子、幾個箱子來裝,找到最省材料的包裝方法。
胡浩源還解釋道,想用算法解決包裝問題,是因為他和同伴去物流倉庫交流時,發現人工包裝環節存在浪費:“倉庫內一般會有幾個固定型號的包裝箱,工人打包經常是一個訂單只裝半個箱子;或者有些商品雖然體積不大,但很重,還沒裝滿箱子就破了。這都造成浪費。”
從倉庫回來,胡浩源和團隊著手開發算法技術。對這群“技術男”來說,這項技術不算復雜。胡浩源說,人工打包大多靠肉眼和經驗判斷,很難對商品的體積和體重精準估算,但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做到。用最終形成的菜鳥“智能打包算法”,消費者訂單一來,系統會立刻對商品的屬性、數量、重量、體積,甚至擺放的位置進行綜合計算,迅速與現有規格箱子的長寬高和承重量進行匹配,并計算出需要幾個箱子,以及商品在箱子里面如何擺放最節省包裝,“整個計算過程,不足1秒。”
從成本看,由于每個箱子空間利用更合理,使得每個訂單的耗材費用可節省0.16元、配送成本可節省0.12元。以一個日均10萬單的倉庫來說,一年至少節省1000萬元。
更大的意義在于保護環境。胡浩源表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倉庫能較過去減少5%以上的包裝材料。以2016年天貓“雙11”當天產生的約6.57億件包裹數來算,如果用這一技術,一天能節省超過3200萬個箱子;再以2016年全國產生的313億件快遞計算,這個技術一年可以節省超過15億個包裝箱。
“目前我們所做的只是利用算法更好地將訂單與倉庫現有包裝匹配,下一步還可以實現包裝定制化,即根據倉庫內商品特性、結合消費者購買組合習慣,定制最適合倉庫使用的包裝,快遞包裝耗材有望進一步降低15%以上。”胡浩源說,這將為整個行業降低成本。
最新在上海投入使用的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物流中心采用了類似包裝算法。這一位于嘉定的物流中心由京東建設,除用機器替代人工完成入庫、打包、出庫等物流全流程作業外,“耗材智能算法”也是核心技術之一。系統根據商品類型和重量,與全自動打包系統結合,自動選擇不同規格的打包箱、包裝袋,讓每一厘米包裝材料都能發揮價值。
小編后語:要想讓海量快遞包裝“綠”起來,不僅要從源頭抓起,還應該積極研發可降解材料,雙重并舉地實施下去,未來一定會有突破。另外,不管是快遞員,還是消費者,都應該積極做好快遞紙箱回收的工作,快遞員將送出去的再拿回來,而消費者則是將拿回來的再送回去。
更多閱讀:
物流人不等于快遞員,為什么這樣說?
快遞業爆發式增長,是機遇也是挑戰
全球首家全程無人分揀,京東物流怎么做到的
產品推薦:
泰州貨架、南通貨架、貫通式貨架、穿梭車貨架、周轉箱、零件盒